消費券

馬政府甫上任半年有餘,便提出這樣一個新穎的政策。倒不見得是聞所未聞,相同的措施也曾在日本

 

各地推行過,成效或許會有,但畢竟國情不同。同樣的政策,在不同的地方,能否引起同樣的效果?

 

先列舉一個最基本的總經公式:

GDP(Y)= C+ I+ G+ NX

C=國境內所有消費總額

I=國境內投資總額

G=政府總支出

NX=淨出口(出口-進口)

 

由於近年全球經濟邁入寒冬,出口的財貨勞務自然而然減少(外國人民購買本國財貨勞務的能力降

 

低,出口總額減少;相對,台灣經濟也不見得就振興到哪去了,本國人民購買舶來品的總額也降低,

 

觀察近年來的GDP表現,出口減少的數量略低於進口所減少的,所以淨出口相是相對增加的。

 

 

看看上面那個簡單的公式,只包括四個變數。扣掉上面所說的淨出口,投資總額牽扯的變數太多,國

 

內利率,對美元匯率,國外利率都會影響國際間熱錢的移動,進而反過來確實地影響了國內利率的走

 

勢,長期而言,波動必然,而投資總額卻未必能直接反應在經濟環境上(資本投入以後的影響較長期)

 

 

馬政府的思維,或許是很直觀的:欲振興經濟,總是要振興GDP其中的幾項變數:民間消費(C) 或許

 

是最快也是最為立竿見影的方法。

 

 

發行消費券,可由以下幾個方面來討論:

 

1.      消費券限定了使用的時間,為發行以後的一年之間。

 

直觀的想,是強迫民眾在這一年之間,要花掉這政府所提供價值3600元新台幣的準通貨。理想狀

 

況下,如果所有人都順利花掉。至少會直接的增加GDP帳面上的數字。簡單的想,將台灣2000

 

萬人設想成一個巨大的個體,就是此個體的預算限制式向外擴張,因此效用層級向右上方提昇。

 

這樣想法,的確是簡單了些。

 

對於財富所得總數在恩格爾曲線後20%的相對貧窮的民眾而言,其邊際消費傾向遠大於前20%

 

所得的富人(意味著富人就算生活富裕,開銷遠高於不富裕者,銀行存款數字也仍較貧者高,其邊

 

際消費傾向MPC=dY/dc 仍舊低於窮人,在一次齊次函數的假設下,AVC=MPC,貧窮人民存不了

 

甚麼錢,所消費的就將近是他們所有的收入)

 

 

針對這樣子的狀況,政府所提供的3600元消費券,能夠舒緩他們的困境嘛?償還貸款?支付房

 

租?後20%的人們不大可能會按照自己原本的消費/所得分配禀賦之外,再多買3600的財貨勞務。

 

相反地,會將自己原本所賺的3600存起來,於當期(2009年度)使用。也就是說,起碼對部份人民

 

來說,這些錢再當期不能算是多花的現金,而只是令銀行裡多3600元的新台幣。此為替代效果。

 

 

2.       總體來說,政府發行此一消費券,是用400(實際金額待確認)的金額,向民間所有的廠商購買任

 

何的財貨勞務。這些錢從哪裡來?政府不可以亂印鈔票(要有一定數量的外匯存底),只能夠1. 於未來

 

增稅, 2. 發行政府公債。無疑都是在向人民預支未來的收入。短期內固然是刺激了消費,卻也是一

 

場賭注,賭的是一個希望,希望這數百億的消費總額可以刺激活絡市場,將人民本來沒有要花的錢

 

(或許存起來,或許投資股票、基金、期貨等衍生性金融商品市場) 在這個短期內消費掉。然而,消費

 

了以後呢?以跨期消費模型來看,第二期的人民所要面對的,是當期的消費加上一期所預支金額(

 

公債或增稅方式),到時的人民有沒有能力負擔,畢竟是未知數。政府如以發行公債預借人民現金,

 

就當期而言,公債數量攀升,其價格(利率)下降,吸引國內熱錢流入公債市場,間接影響了儲蓄市

 

場,儲蓄率降低,利率升高,進而又一波的影響國內企業投資、貸款的熱力。遠期而言,公債總有一

 

天要支付給債權人(購買的人民),亦由政府支付,屆時又將債留子孫,由未來的我們償還,總地來

 

說,我們都只是朝三暮四的猴子,吃來吃去,吃著一樣苦澀的梨子。GDP總數並不會因此而有根本性

 

的提昇。

 

 

 

3.      發行消費券這種類似貨幣的準通貨(卻不完全可以替代貨幣),也可視作政府提高了貨幣的供給數

 

(Ms),以總體最基本的IS-LM模型舉例,Ms總數增加,視作LM曲線向外移動,

 

 M增加,P(物價)也隨之增加。

在不景氣的現在,物價居高不下。雖說通常,通貨彭脹,伴隨的是景氣轉好,失業率下降,GDP

升。但是,也曾有過物價居高不下,失業率也居高不下的雙紅燈之反例,是為STAGFLATION(停滯性

通貨膨脹),事實上,目前全球早已緩慢的走向這個局面:就業水準偏低,物價水準偏高。只能說,

複雜的經濟情勢,往往不是單純的改變一個變因就能轉危而安。

 

 

結論:馬政府所頒布的新興措施,在短期內或許會有顯著效果,但此舉或許淪為治標不治本,用政府

一塊錢,去換取民間一塊錢的肉搏戰,就效益而言,恐淪為宣示或示範作用。大有為的政府,應該將

錢花在刀口上,利用政府支出去刺激投資,降息,輔助中小企業等舉動或許才是長遠之計。

至於該如何做,則應該是政府官員們該思考的重點,以其渡過這一波,以及接踵而來的景氣寒冬。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irericir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