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6108.jpg  

好久沒有看完一本偵探小說之後,有想把感想寫下來的衝動。

上一本應該是東野圭悟的經典,嫌疑犯X的獻身

甭說偵探小說了,近年來看過任何一本小說,哪怕是再好看,往往也,看過即忘。

就算有感動,卻鮮有思考。

大概是過了容易感動的年紀,也開始有自己一套臭標準去東嫌西嫌。

再好看的,比如Neil Gaiman,看完也是丟在床邊而已。

連島田大師的作品,雖然是出一本買一本,卻也從其中窺見斧鑿痕跡。


但這本不同,值得推薦了真是。

---

台灣人的推理小說。

必須要同意的是,這絕不是台灣推理著作史上的第一本。

作者寵物先生的虛擬街頭漂流記。

卻絕對是我真心喜歡的第一本台灣偵探小說。


就技術面而言。

推理小說的技術面往往建立在邏輯,建立在詭計的設計,端看讀者有沒有被騙。

並且被騙的滿臉口水還抹了抹,大呼真他媽過癮。

這樣的詭計,一向是推理小說作者們試圖帶給讀者的。

也往往是可遇不可求的靈感,通常厲害的詭計一個就足以石破天驚,讓作者名滿天下。

島田莊司大師的占星術和斜屋,就是數十年前的兩本經典作,

進而影響近幾十年的推理文壇走向。

近年來我覺得詭計有屌成這個程度的,有方才提到的東野圭悟的 嫌疑犯X的獻身。

行人的時計館,殊能將之的剪刀男,還有Nolan的賣座電影 Prestige


The_Prestige.jpg  

這都是讀者或是觀眾看完大呼被騙,卻又被騙得很爽的例子。

講那麼多,是要說,寵物先生的試金石之作,


並沒有那麼屌。在詭計方面。


算是預料中的意外。意思是,就算沒猜到實際精細的佈局,

揭露謎底的時候也不會太出人意外。讀者驚訝的程度也是讀者自己可以接受的。

就意想不到的程度而言,不及上述幾部著作。


文壇新星,不該苛求。

這或許又常與寫作風格,下筆的筆觸,敘述時塑造的氣氛有關聯。

本書作者的筆是穩穩的,一個年輕人在講另外一些年輕人的故事那樣的穩穩。

不像是前述幾篇名人大作,或多或少都帶有敘述性詭計的色彩。

也就是騙人的不是詭計本身,而是機掰的作者本人,避重就輕,轉移焦點的騙人。

罔顧了古典推理原則的公平、公開原則。

本作在行文上或多或少也沾染了敘述性詭計的味道,但不強烈就是。

或許也因此,失去了懸疑的氣氛。

對於某些厭惡行人仿如失語症發作或是曾經
跌倒撞到頭那般支離破碎的 心靈獨白 語言風格的讀者來說。

這樣的風格或許正好。

又或者,作者本來就不想耍弄玄疑,重點不在此而在其它。


推理小說的技術面,另外一個很重要的部分是setting。

這是本作獲得本屆首獎的關鍵所在。我認為。


距今10數年後的近未來。對於活在此刻的年輕讀者來說,

竟像是跨越了時間的湍流,立即體會了懷念的鄉愁。

現在竟是一種過去,在書中。

而懷念的主要對象卻又是讀者熟悉的街道,西門町。

cd4f95eee71f4005a7e206974ac6742d.jpg  

好吧,起碼對我來說,我在這個街區 遊走、戲耍、唱歌、接吻、學抽菸和打電動、

買牛仔褲、和女朋友看電影、被開罰單、吃麥當勞...

我當真是如數家珍。恰好作者就把這個虛擬的街道一一聚細靡遺地開展,描述。

並且,在這用網路和VR技術所重現的復刻街道上,架構起一件簡單的兇殺案。

我不得不說,這對熟悉這個街道又喜愛推理小說讀者如我來說,實在是一大享受。

每讀一個片段,只要閉上眼睛,就能想像這些動作、對話、詭計、辯證,

是在幾乎每一個台北人都能心領神會的峨嵋街、誠品116、樂聲戲院、

牛奶大王、金萬年...

我忽然領略,當年島田大師利用吉敷竹史這個系列所累積的超高人氣所為何來。

對一個喜愛推理小說的讀者而言,沒有比案件發生在自己家附近更令人開心了。

尤其是許許多多的推理小說都喜歡附上描述地理位置的簡圖--比方說行人的館系列--

這些簡圖怎麼看都過份的簡略,缺乏實體的想像和熟悉。

這種做法的好處其實也適用於其他文類:一般的小說如此寫,添加了真實性;
一個鬼故事如果發生在你家附近的小巷,那是多麼的繪聲繪影啊,真他媽過癮。

而在推理小說來說,是讓讀者更容易進入書中,想像,思考,辯論。

好像有聽說過,作家也常有地域性;其作品多半描寫某個地區的人事物。

比方說莫言的高密和馬奎斯的馬康多。

好像也有所謂的紐約作家。

專屬台北的作家當然也不少,鹿港、淡水、白河、澎湖。

只是很少有台灣的推理作家利用一個大家都熟悉的街區,來做一個封閉式的案件舞台。


沒錯,封閉式。

2008年間的西門町說小不小,一百幾十間大大小小的房舍總有吧。

在這個虛擬的街道上,店家是不能進入的,只能與之對話,購買。

這樣的設定,只能出現在虛擬實境的網路裡。

想像一下,我們的西門町,空蕩蕩的街道上,沒有一個人。

沒有發傳單的,沒有cosplayer,沒有任何高中職男女當街喇機摳X,

只有一具屍體,孤伶伶的躺在六號出口對面的誠品116牆邊。

封閉的西門町,六號出口哪裡也出不去。

可能犯案的人,只有發現屍體的兩個人,一個還是敘述故事的人。

這一切是多麼的本格! 也似乎有點向 西村京太郎的"七個證人"致敬的意味。


我暗自猜想,這樣的布局,會不會是作者自己有一天去錢櫃中華新館夜唱,

唱到隔天清晨。然後看著對面馬路一整座空蕩蕩的西門町,

只有賴床的街友和勤快的清道夫,躺著,掃著。

我知道我自己常常看見這樣的景象,難怪讀起來完全沒有違和感。


回想起來,書中的地理敘述讀起來這樣有輕切感的還有張大春先生的城邦暴力團。

原來他曾經居住的眷村也就是我們家附近,青年公園一帶。  

在故事裡,作者被帶著飛天遁地上高下竄,穿梭在一棟又一棟兒時熟悉的建築。

新生戲院,以前的中華商場,青年公園,跑馬場。

對我來說,那才叫做鄉愁,那才是懷念。

20年的距離。


本書作者,虛構了一場未來的地震,讓西門町整個震垮,並且在十年內就此沒落。

目的當然是要讓這個虛擬的舞臺成立,存在的合情合理。

卻也不得不隨之添加了一些尚未成熟的鄉愁。

一來是因為,書中描寫的懷念,都是些書外的現實仍舊存在並且興盛的東西。

二來是因為,說真的吧,我們這一代,了不起算你30歲吧,還真能有甚麼懷念的深度嗎?

街道改了又建,大廈建了又改。10年前還沒有101這個名詞呢,也沒有美麗華,

沒有信義威秀那一帶,西門町倒是早有的了,但也年年改變著她的樣子。

10年前好像還有天橋吧,捷運西門站還叫做中華路南站的時候,
誠品116還只是麥當勞的時候。

我們這個世代的鄉愁竟是那麼的擁擠,紛呈,淺薄。

記憶中,侯文詠先生對此敘述了一個很生動的例子,也是在一本10幾年前的著作吧,

大意是說 台北變得太快,一個20幾歲的小夥子就可以很老氣橫秋的向著一個


10幾歲的小毛頭,東指西指說,這個地方在我們小時候不是這樣這樣的......


這樣快速、龐大的懷念,卻找不到厚度。

不能怪寵物先生,鄉愁和懷念不該是本書的重點。

或者,武斷的說一句,也可能不會是這個世代的我們,現在能夠體會出的深切。


---


那麼,現在的我們,能夠有力緊握的,難道只有現在嗎?

不像是2~30年前的上一個世代,他們的叛逆年少和懷念再上一個世代;

努力、然後再懷念自己的努力。

那是只要努力就能有好收穫的幸福日子。既單純又美好。


現在的我們,再更下一代的他們,我們的懷念呢?

我們的努力? 我們的文化?

次文化是也。

這也是我從閱讀本書之中所得的另外一個想法。

"文學已死"是已經吟誦太久的高調。

這一代的我們,曾幾何時,閱讀已成了少數人的特權。

我說的是真的,彷彿回到了封建時代。

現在的我們面臨的是另一種文盲。

誠品、星巴克、小劇場、光點、雲門,

講機巴一點就是布爾喬亞去看,去購買。

根本就和以前的歌劇沒兩樣。只是以前人家是穿西裝華服去聽,


現在我們是穿民族風 背都蘭國小的書包 邊聽Ipod邊排隊。


貴族是終要敗亡的。


誠品看起來再窗明几淨、興興向榮,它所供養的閱讀人口只怕還不及

你家樓下漫畫店的。

玩小劇場的人口數量又怎能比得上玩魔獸的?

你確定光點一年的營收能夠超過變型金剛II一個禮拜的票房嗎?


又是誰規定,不懂藝術,不看小說或展覽,不理會政治,不玩表演的人們

就不是文化~?


他們看康熙來了,漫畫、輕小說,塗裝口紅、保養品、鋼彈,

上網連魔獸,看無名,買網拍。


或許會有振振有詞之士言道:這些都媚俗 不深刻,都不需煎熬,沒有思考......

先不論畫一篇漫畫所要思考的畫面、分鏡、劇情、對白...

製作模型的心靈手巧,

(打魔獸我就真的掰不出甚麼了...)

文學難道就不可以從眾、媚俗嗎?

非要不受大多數人歡迎的才叫藝術?

(Neil Gaimen 就是漫畫編劇出身的。

但他的American Gods 好讀,劇力萬鈞,引人入勝,深度也有。我一直覺得是近五年內的經典著作之一。)

american_godsPB.jpg  

(美國漫畫前幾年一個著名的系列:Civil Wars,

對於許多內行人來說根本就是政治寓言,鋼鐵人和美國隊長死鬥之後的
長達10幾頁的獨白,簡直Hamlet。)

ironman.jpg  

(又怎能忘記Alan Moore的Watchmen?

一本算不上太厚的漫畫,一整個國家,一整個時代的縮影,

高明的畫面,劇情曲折,引人細細品嘗。)

watchmencomic.jpg   

畢竟,次文化和精緻文化的人口數量是無法比較的。

次文化難道不該是被重視的嗎?

在我們老是覺得這個世界俗了,社會病了的時候,

是不是也該正視,有朝一日,次文化將會扶正,像是以前的JAZZ或是搖滾。

主流文化將會沒落,貴族文化將會死亡。

當每個人都用滑鼠鍵盤的時候,誰還看你寫毛筆。

 

這本書的作者就很給我這個感覺。

他一定是一個打了很多電動的人。

但同時也是個不斷在思考的人。

我想,不管聽的是原住民歌曲、百老匯音樂劇還是卡通的主題曲,

不管文化的載體為何,一個不斷思考的人無論如何,

是比其他不思考的他人,要朝向人們普遍所心神嚮往的精神正面向量,更邁進一步的。

一個動腦子的人。

 


除以上兩點。

島田老師在書末一文盛讚,本書作者在情感層面的著重。


我是完全感受不到。

台灣實在是個太熱情、太濫情的民族。

我想,我的情感腺體應該是被過多的八點檔、好萊烏電影、以及政治社會新聞給麻痺了。

 

但是作者得到這個獎絕對是實至名歸。

沒話說。

 

---

以前我會盡量克制不寫影評、劇評或讀書心得。

因為寫了又能怎樣。

更重要的是以前還會暗暗的胡思亂想,

怕以後被人家報仇報回來。


嗯...

我現在完全沒有這個負擔了呢! 暢所欲言了簡直。

arrow
arrow

    cirericir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