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一些網路上的節目片段,這一陣子。

  lee and jin.jpg

赖声川2.jpg  

salon-xijuhuashengcun-poster-mask9.jpg  
有金士傑、李國修、李立群、賴聲川等當代的台灣戲劇界大師。


發現很多當初他們排練的點點滴滴。


想起有個網友說過,其實當初的那一夜

49faf20979c16.jpg  

是根據賴聲川最喜歡的等待果陀這個架構的。兩個人,等待一個不會來的人,等了一晚上。

Waiting-for-Godot.jpg  
現在想起來當然是對極了,可是我居然從來沒想到,


枉費等待果陀還算是我讀得滿熟的劇本。


基本上,這一夜和又一夜也是,只是稍微的變體,來的不是他們在等的人,

images23232323.jpg  


4529241310970874.jpg  

而陪著他們一起等那個他們本來在等的人。

然後,套用了和等待果陀一樣上下半場對稱的結構,千禧夜裡面出現的其實就是等待果陀後半場出現的bozo和lucky,

而所謂的bozo 和lucky主僕基本上就是上半場的貝勒爺和玩意兒,以及下半場的曾立委和小舅子。

3382979937_181e7c67c5.jpg  


product1604540780.JPG  

來臨的未必是等待已久的救贖。

我還記得我去北藝大看賴聲川導演課的呈現,排的,竟也是等待果陀。




還有,他們談到當年排練時候怎麼找哏,怎麼編劇本的,


其實透過節目的呈現,


發現其實當初這個過程是他們生活經驗的積累,


比方說華都西餐廳的架構,就是來自李立群跑西餐廳場子的經驗。


又比方說飛俠阿達裡面,阿德曾經負責接送盲人按摩師傅,
這根本就是李立群自己的真正的生活經驗,直接地被拿來用。

06898-ea7bd0.jpg  

還有像是這一夜那膾炙人口的語言的藝術裡面,


李立群講的演講比賽,原來是鄧程惠來探班的時候,提供的靈感。


這在我當下是難以想像的,畢竟,對我來說,把那捲錄音帶聽到滾瓜爛熟


和後來終於在電視上認識鄧程惠至少差了好幾年以上的時間。



但是現在再一想,發現其實大概都是表坊那個時期的作品,


非要住院啦、回頭是彼岸、然後是這一夜,剛好是表坊高度關注兩岸這個議題


的時期,大概也就是八九零年代。那時候鄧程惠和蕭艾都在這幾部演出了。


來探班,甚至參與意見,也只是剛好而已。






我很喜歡看見的一個畫面,


是快三十年前,那三個人在排那一夜時拍了一張合照,

normal_1217498312.jpg  

再對照今年,三個人重新又聚首,又拍了張合照。

3fdbfdad2fc529fed2b62ff192e6422b.jpg  

華視所製作的節目,有故事的人,(BTW 我真的很討厭那個配旁白的女聲...)


剛好連著訪問了李立群和李國修,

兩個人對當初先後離開表坊的說法。


還有兩人對於重新聚首的、甚至三人重新再合作的可能性,提出了想法。


我覺得是我很想聽到的。


李立群老師基本上不是因為表坊的工作方式離開,但國修老師卻是如此。


這點可能我滿能夠心領神會的,我也是那種劇本派,


要事先弄好,之後就是演員的詮釋了。


如果是需要情感的醞釀的,我是很難接受集體即興這樣的方式的,


因為演員,作為導演的棋子,在缺少事先的揣摩和準備,


是很難在排練場上發揮的,起碼對我這個沒有甚麼本事的人來說是的。




而李立群老師卻是因為賴聲川大師開始接我們一家都是人才離開表坊。


這是我早就知道的事了。

當然,現在三人各自有一片天了,要聚首也更難了。


也難怪李立群那麼懷念。





李立群老師

 
比起國修老師,金寶老師,李立群是我從小就最喜歡的演員。


後來發現,他是金牛座的,個性比較強一點,


卻也不吝嗇和人家分享內心世界的那種人,


包括他出的那本書,和他上電視節目講的,基本上都是可以互相補充的。

9789860143904z.jpg  
所以我在聽他講海專的故事的時候我就知道他要提兩個老師怎麼讓他過關的故事,


他講到教他氣功的老師傅,我就知道他要講杜月笙、上海灘的事情,


因為書裡都有寫。

而電視節目則補充給我們這些讀者,畫面、影像,


還有李立群老師渾厚的嗓音。不過他書裡寫的口吻,


就是很典型的我手寫我口,所以十足十是他講話的口吻,


也就很像他跑出書裡來,繼續在電視節目上說一樣。


他也毫不諱言的說,他看了台北市裡很多小劇場的表演,


發現表演能力就年齡的分配上,有一個很大的斷層,


也就是現在的年輕人,表演能力遠比當初的他們要弱了很多。

我在聽到這句話是情不自禁的對號入座,也自動的把臉湊向螢幕去挨了這個巴掌。


我擅自揣測,這會不會是我們整個世代的幼稚化所導致的呢?


現在的20~30歲的成年人,感覺還好像他們那個時代的10~20歲左右。
還像是個小孩子,我們都是。


我希望這代表了人類的逐漸長壽,但我不確定這是不是好事。


(除了表演,這個問題讓我聯想到的除了自己還是自己,我想到我現在的處境,


號稱是博士生第一年,卻沒有我覺得該有的水平,和老師本身的程度也差之以光年計)


(我常常在想,為什麼這些老師每個都那麼厲害?是不是我不是這塊料呢?)
(而且老師在我這個年紀,可能還是文革的末期他還在某個鐵工廠裡邊做事情...他卻能夠到劍橋念計量,代表他的研究能力和知識絕對是強大的...)


而李立群老師身為大師,他反而把這個問題拉到他們這個世代上:是不是現在這些大師們沒有把自己的情感經驗,生命經歷,練功過程,

表演理論,好好的傳達給下一代? 尤其是表演理論,現在的媒體平台太多了,電視、電影、youtube、是不是該有針對不同的媒體平台有不同的訓練需求呢?




(到底知識和能力的斷層來源為何?太多的娛樂?太方便的網路?
 還未成熟的肉體和臉龐? 孰為因?孰為果?)

(但這真的是一個國內外都普遍存在的現象)



還有,李立群老師在講他獲頒金鐘獎影帝的時候,是三人行的男主角來頒獎的。


DVDCoverM.jpg  

李立群老師一向不愛炫耀甚麼事情,他講再酷再屌的經歷都是那種淡淡的嗓音,


可是外國人給他頒獎,他卻像是很高興似的。


讓我想起他之前講過裘德洛、妮可基嫚兩人的演技渾然天成,


我是覺得,在這個引述裡,稱讚的人和被稱讚的人,藝術地位是相反的。
(也就是說,李大師在我心目中才該是被這兩人讚賞的人)

但這是不是代表了,李立群大師有點點崇洋媚外呢XD


這個結論是有點偏頗的,起碼,這不是他一個人的特徵,


而是我發現很大部分的,從眷村長大的外省第二代都有這個特徵。


(或是更精確點的說,台北的眷村)


我暗自地在心裡,把他們的家庭背景和這個現象做了連結。




是不是因為他們的父母,多數都是軍公教人員呢?


對於教育的要求,比起本省掛的吳念真等人要更多?


我發現起碼那個時代的人們,從後來的一些電影啦小說我看見,


這些外省掛的眷村子弟,還滿愛烙英文的。


把打火機叫甚麼PX啊之類的。


(而事實上,在我的印象裡,西門町現在還在賣的那些甚麼


骷顱頭項鍊啊甚麼打火機甚麼的,在金萬年大樓那邊,


其實在很早很早以前就有在賣了,在中華商場賣軍刀的賣甚麼徽章的,


的同時早就在賣了,但當然,我的"早就",已經是中華商場的晚期了,


大概在等我大一點中華商場就拆了,鐵路也地下化了。)

48a4c044e04a577275e309e1fcb3f1b7.jpg  

再說回,關於年輕人,關於下一個世代。


不能不引起我的注意的,是這幾位大師和自己的兒女之間的互動。


說實在,我覺得他們都挺愛自己的兒女的,如果不是溺愛的話。


李國修就甭提了,那種零分哲學就活脫是小野和以前人本那些人的說法


對孩子沒有甚麼要求,只有愛和誠實。(我不認為這有甚麼錯,只是和一般人不太一樣)


李立群也是,他的兒子也在弄表演,聽某小道消息指出,在傻瓜村的表現...咳咳,就不多說了。


但我印象中,他給自己小朋友的分數卻不算差。


還有,在我的印象之中,賴聲川的女兒賴梵耘,台風穩健,活潑大方,咬字清晰,


但我真的好像沒有看過她擔任甚麼吃緊的角色,賴聲川大師也是很直覺地認為她女兒是演員的料。


只能說,天下的父母多半孩子還是自己的好吧。

更何況金寶老師呢,他老來得子,我想這才是他接下來得面對的課題吧。


同樣的例子還有張大春,他在"聆聽父親"裡把自己未出生的兒子定位成一個要聽得懂自己家族故事的"讀者"/"聆聽者"
1313456559-0557954ef3ed4ee4b91077893046884a.jpg  

但我們在認識幾個字和小燕之夜裡可以看到,


他的孩子基本上也和我們這個世代小朋友沒太多不同,


會看火影忍者,玩植物大戰殭屍。


對我們來說,這些大師們以及他們塑造出的小說、戲劇的高度,


和他們的家人的相處,反而反差出了一種親民的距離,


而這是我很喜歡的,好像他們不再高貴,也不再對我們這些升斗小民看不順眼了,


不,不是看不順眼,我的意思是,這一切庸俗的事情,普遍的事情,


甚麼臉書啦、iphone啦、植物大戰殭屍甚麼的,

對他們來說,開始重要了,值得被記錄、值得被訴說。

---

金寶老師


另外,讓我稍微駐足想上一下的,


還有金士傑金老師。


他和李國修老師一樣,都是魔羯座的,


我印象很深刻的是,金老師的生日好像也和我一樣,年底。


當然,透過兩位老師的星座,我自以為是地好像藉此拉近了距離,


渾忘了兩位大師的藝術地位和我有著光年以上的距離。


但是,不管是康熙來了還是小燕之夜,或是華視的訪談節目


其實,撥出的同時正好拉近了他們和一般人的距離,這也是節目的本意。


比方說,李國修老師本來對我來說,從某些小道消息那邊間接得來的印象是一個像是哲學家的精神導師。

教你怎麼哭,教你怎麼培養演員本身的修練。


但是在綜藝節目上,他卻比較像是一個愛孩子、愛太太的中老年盃盃


沒有架子,稍嫌囉嗦。


還有就是金士傑老師。


我是前一陣子就知道他終於結婚的消息。太太的年紀比我大不到十歲左右,


現在已經生了龍鳳胎。


等於金老師在年過半百之後,才開始學習面對婚姻生活、家庭生活。他從一個人的反物質主義、精神論,


必須得練習買車、開車、搬家,炒菜給家人吃。


我覺得,金老師看起來不像是以前那樣了,老绷著一張臉,

雖然他以前也演了很多膾炙人口的喜劇,但私下是嚴肅的。

這是我對他的印象。也聽過很多戲劇系的人上他的課被他罵的事情。


但是,在節目上,一直被人家調侃的他,看起來竟然是那樣的容光煥發。

好像是打了玻尿酸一樣,真的年輕了好多。




而在某些衛道性質的念頭打進我的腦海之前,


我又想到了一封情書,是金老師寫給他之前的戀人。
也是一個女演員,叫作葉雯的樣子。


她在大概十年多前過世了。

我曾經在好幾年前網路上,看了那封信,並且深刻的感動著。


當時的我認為,那就是愛情。

對於再也見不到的、消失的人,深刻的懷念。

而這堪堪配合著這位大師高貴的藝術靈魂。

於是我益發的感動了。


所以可以想見,在聽到他結婚,而且是吃這麼幼齒的,

我甚至是有點感到一種被背叛的憤怒了。



但是,我後來發現,金老師,身為一個演藝精神的具體象徵,

他其實也實實在在地是一個人。


有愛情的需要,有成家的需要。甚至,一個年過五十的老盃,還是有著即將乾涸的肉體上的需要。


我想通了。這實在是件自然而然該發生的事情。


是一個其他人應該去恭喜、感到開心的事情。


沒有甚麼人,應該為了任何他人的眼光、任何自己的期待,去停滯不動。

 

而金老師,在人生走了一半之後,終於找到幸福。能夠笑得那麼發自內心,笑得那麼直接而自然,這難道不是崇拜他的我們樂於見到的嗎?難道,我們不該希望自己的偶像,可以過得幸福、快樂嗎?

所以,我衷心的為金老師感到開心。


---

國修老師


國修老師提起了幾個好玩的小掌故,這是我們這些戲迷很難想像的。

比方說,原來暗戀桃花源的創作源頭,是來自他在南海路那個當時唯一的表演場地所觀察到的現象,是真的有兩班人在搶場地,也真的同時擠在一起共同雞同鴨講地排練。

還有一個,則是他後來對於相聲這件事情仿如敬而遠之似的,這是為什麼呢?

卻原來,當時他和王月去大陸特地拜馬季老師為師,卻被老師用一輩子灌注在這個語言藝術上的事情給震懾了。他隨口問了聲馬季老師,信手拈來的段子大概可以講多少個? 馬季老師想了想,說:大概三百多個吧。

(我後來又跑去查馬季老師的傳記,發現身為十大笑星之首,永恆的傳奇,他真是用一種很虔誠的心力去學習那些老段子,同時又發揮了無限的創造力去因應時事,編出一個又一個叫好叫座的新段子,用刻苦而宗教式的熱情承先啟後,那種努力和深刻,不得不認同,他說的相聲,真的是種藝術!)

而李國修老師震懾了。於是認定,這是一個一般人不該亂講的事情。而在電視上,他雖然客氣,卻讓我瞧見了他對於某些單位或個人利用相聲這種表演形式

去呈現,是多少帶點不屑的。

我聽到王月和他去拜師的時候,要奉束脩而上,卻身無長物,兩夫妻對望一眼,就把王月手指上僅有的結婚戒指給脫下來奉上了。

其實是很令人感動的。

 

國修老師則再一次地在這些節目片段裡,讓我看見一個當初就發現的小特徵。


我那時候看他的西出陽關,還有看他在康熙的一些說法,


我的說法是他的表演和導演就像是尺規畫的一樣精準。


但我發現,雖然他可能在數學的領域未必比得上任何一個上過微積分的大學生,


但是他對於數字有一種近乎神經質的偏執。


這個我懂,我數學也不是很好,但是我有時候會把一些數字記下來。


具代表意義的時間,日期。


國修老師對於溫度計的偏執(雖然按照他的說法這背後是有個理論的),
對於數字的偏執。這都是讓我覺得親切的。


華視的節目有故事的人,都對三人各做了一集專訪,集末會請受訪者寫下自己的願望,

在三人之中(李國修、李立群、金士傑)


國修老師寫下的願望最實際,


要讓劇團達到200個人全職(這種編制是滿編,在我想來可算是世界級的水準)


還有希望能籌建一座1500人的劇場 (這個夢想我以前也曾經胡亂想過)


這也是用數字去表示的。


我很喜歡他直觀地用數字去表達這個願望的具體程度,


因為這聽起來,好像就可以按部就班的實現了。



但是,真要說來我倒是最喜歡金老師寫的:


再給孩子講一個好笑的笑話、


再給太太燒一道好吃的菜、


再給自己寫一齣好看的劇本。

我覺得這是一個總是孤單的、總是追求藝術層次和心靈高度的人
開始把物質和精神調和了,開始好好的去體會咀嚼"他人",


最好的註腳。


(附註:身為普通良好小市民,我當然沒有資格稱他們一聲老師,只是,我想,對於厲害的大師,最讓我感到自在的稱謂想來想去,還是只有"老師"了。就讓我潛越一篇吧)

arrow
arrow

    cirericir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