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擊的巨人。
是我最近發現的漫畫。
對於流行或是新鮮事物總是慢上好幾拍的我來說,
能夠比別人先發現某些超有趣的、超棒的東西可算是稀少而足以讓我沾沾自喜好幾天的。
本書就是這樣一個超棒的東西。
台灣應該還沒上,日本似乎出到第二集的樣子。
由一位新人"諫山創" 在月刊magazine別冊上連載的,可說是近期最轟動的話題作。
以數字觀之,兩本單行本甫一刷出,馬上破百萬本銷售量。
而這樣的高人氣也讓那本快要停刊的雜誌起死回生。
對一個新人而言是一件百年難得的事情,
上一次類似的情況大概是尾田榮一郎連載海賊王,
或是鋼鍊的連載才有這種氣勢。
其吸引人的原因也正如同海賊王和鋼鍊一樣,
以獨特的世界觀為吸引人之處。
但是,不同於尾田塗鴉式、華麗、而充滿魄力的畫風,
或是荒川阿姨穩健的筆觸,
諫山的筆觸很明顯的稍弱、人物線條也有點不穩定,
很像是剛開始的安西信行那樣的線條。
那麼,為什麼這樣(爛)的畫風可以造成百萬本的轟動呢?
原因就在於是他的世界觀實在太史無前例了。
初看之下簡單,(甚至有些低能,起碼我看完第一話以後的感想是如此)
也就是人類面對食人巨人,如何反抗、被吞食、努力生存的故事。
多數巨人的畫法很容易讓人以為這是一本搞笑漫畫(完全白描無網點),
但卻血淋淋、近乎真實的描寫了人類可能會有的反應,
我很喜歡他的世界觀設定,一個科技不算發達(沒有電視、網路的中世紀)
戰爭科技卻因為巨人的緣故而不得不發展的設定(有個人噴射飛行器和伸縮自如的利刃)
人類不得不築起高高的圍牆,把自己眷養在圍牆以內,假裝天下太平。
而一旦人口發展過剩,就徵兵並且命之為調查兵團,遣之外出調查,
實際上只是為了減少糧食消耗而把一部份人口切割掉,派去送死。
很難想像一部少年漫畫卻碰觸到這些議題,並且堂而皇之的討論之,
印象中只有漂流教室能夠在恐怖中觸及這樣的議題深度。
我更喜歡的是,這個作者把一切都想得滿完善的,卻不急著把這些設定一一呈現給讀者。
而把這些線索如草灰蛇線一般的灑在各話各頁之中。
於是看起來很真實,鋼鍊也因為這個優點而獲得讀者的青睞。
比方說第一話就出現的武器,許多沉不住氣的畫家會很心急的在旁邊作註解,
但他卻等到好幾話以後,才好整以暇的解釋。
巨人看起來像是末日的巨獸,人類對於它們基本上是毫無還擊之力,
像是雞塊或是麵包一樣,可口而慘忍地被撕咬吞噬了。
但這些巨人也不像是日本早已有之巨大機械人那般的巨型比例(40m以上)
故事中的巨人多半比無敵鐵金剛(18m)矮得多,有6m左右的,也有10來公尺高的,
用一種癡呆、近乎滑稽的笑容看著人類,有點像是西方傳說的巨人,
又有點像是食人獸。
我覺得,這樣的比例反比EVA這種40m以上的巨人恐怖的多,
因為一旦太高大了,似乎就會被現在的讀者代換成高樓大廈一般的建物,
而那沒有甚麼好恐怖的。
但是6m左右的巨人,使得成年人類看起來也像是小嬰兒,甚至再小一點,
也讓這些巨人看起來像是我們自己嬰兒期遙遠模糊記憶之中的父母、大人一樣,
巨人們毫無來由的出現、破壞、進食,殺害,就像是小嬰孩無法理解
為什麼每隔一陣子巨大的身體們就要將我們浸濕、擦乾,用一種紙不像紙、布不像布
的東西包圍著我們的下體,我們從不明白的接受著,仰望著巨大。
於是觀眾們發自內心的驚恐著了,像嬰兒一般赤裸無力地驚恐著。
(諷刺的是,巨人無衣著的身體,近乎無意識、本能驅動的行為,
搖搖晃晃重心不穩的行走,以食欲為引擎、甚麼東西都往嘴裡塞,卻和小嬰兒如出一轍。
看來有點像是恐怖版的"親愛的,我把孩子變大了")
目前畫到十五話的結果,由於是在月刊上連載吧,
總覺得結尾的爆點要比普通的連載要來得大。
現在是連主角本身都可以變成類似的巨人,像是小時候看的獸神萊卡一樣,
主角可以從自己的身上長出巨大的血肉骨架,
進而變成這個四十公尺高的奇行種巨人的一部分。
而這樣的狀態又並不穩定,無法自由控,制類似中二病的EVA一樣。
甚至主角初次以自我意志變身之後,下一頁馬上就失控,
猛尻了女主角一拳,把整幢房子都震垮了。
這樣的不穩定性,以及巨人為何出現的謎團,都在在是引人入勝之處。
而看到主角會變成巨大化的英雄,相信很多讀者能夠會心一笑。
卻原來這樣的概念還是來自日本從戰後的電視文化所累積的特攝電影,
對於巨大怪獸的恐懼和潛藏在恐懼底下隱隱挑動著的刺激過癮。
那麼,當你看到表皮光滑無網點的巨人身體,能夠不會心一笑嗎?
那不就像是特攝電影裡的道具服?
而主角的變身,其實也就是鹹蛋超人的翻版罷了。
畫風畫出了魄力,雖然少了穩健,少了華麗,卻彷彿正好,
那樣殘破、驚恐、威脅潛伏的世界觀,或許正要以這樣的筆觸來描寫,
讓人看得出畫家的描線,有種手稿似的說服感,仔細想想,或許比較偏向
寄生獸的岩明均、或是外菌昌也的畫風。
我個人非常的喜歡。
於是發而為文以誌之,也是藉此希望這篇漫畫可以成為一個成長中的鉅作,
進而讓我們這些讀者得以目睹又一個經典的誕生。
衷心的希望不要爛尾。